甘肃张掖“农头食尾”做旺乡村产业
2022-08-22 作者:蚂蚁生活网 【 字体:大 中 小 】
在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蜜瓜种植基地,农民正在查看蜜瓜长势。
本报记者陈发明摄
炎炎夏日,忙得脚不沾地的王幸福,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58岁的王幸福是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王马湾村村委会主任,前不久,村里的谷物加工坊完成了改造升级,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步入公司化运营的轨道。
两年前,王马湾村基本上是个“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没有“造血”功能,“家底”薄弱,让村两委班子很发愁。“现在很多人注重养生,喜欢吃粗粮。”群众一句闲聊的话,点醒了王幸福。近些年,周边群众种植黑小麦、荞麦等杂粮谷物积极性高,何不利用这个资源优势做谷物加工?
依托村集体闲置的面粉加工坊,王马湾村争取县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万元,加上村里自筹的20万元,建成了特色谷物加工坊。王幸福说:“去年试运营了半个月,就挣了1.7万元。方向对了,经营模式不能走小作坊的老路,在政府的扶持下,索性放开手脚做村集体企业。”
针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市场对接无主体、经营运作无平台的难题,张掖市积极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在实践中,张掖选择条件较为成熟、资源比较富集的试点村,采取引入投资主体、整合村集体资产资源、吸引村民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村级公司,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数据显示,目前张掖市12个试点村均成立了村集体公司,开展实体化运作,改革成效明显,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王幸福告诉记者,王马湾村全村1000多人中有近200名村民从事过建筑业。在宣化镇党委的指导下,今年5月份,高台县王马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下设以谷物加工为主业的金谷坊农产品公司和以小额简易工程为主业的金瓦刀工程公司两家子公司,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每年按盈利情况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计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及牛羊生产基地。近几年,张掖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有实力”的新农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向王马湾村一样,找到了适合本村的特色优势产业。2019年以来,张掖市连续3年在甘肃省年度乡村振兴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位,并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市。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梁顺海告诉记者,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张掖坚持“农头食尾、接二连三”方向,在全市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所谓“农头食尾”,指的是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的农业种植在源头、农产品在餐桌尾端的全产业链模式。近年来,张掖全力打造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滩设施农业三大板块,建设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产业功能区,构建玉米制种、奶牛肉牛、绿色蔬菜、戈壁农业4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通过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张掖开展以土地、宅基地、资金、劳力入股等各种形式的改革试点。目前,已培育了临泽县南台村“三变”+乡村旅游、甘州区前进村“三变”+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高台县东联村“三变”+股份经济合作社等示范典型,极大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已有762个村开展了“三变”改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255万元。
同时,张掖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聚焦10条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步伐,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0家,年加工转化农产品28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据统计,在张掖市12个省级以上农业园区中,已吸引47家龙头企业入驻,吸纳农村劳动就业11.3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6.6万人。
(责任编辑:孟君君)猜你喜欢
云南澜沧咖啡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市场收购价高开低走——黑龙江出手“稳”大豆
旱天岭上牛羊壮
湖北通城:富农“金果果” 产业新篇章
订购3.5万吨!河北援疆助销若羌红枣
宁夏农垦“奶罐子”高质量发展“密码”
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在泸州举行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甜蜜”的事业“甜蜜”的致富路
贵州中志浩刺梨获有机认证
“观音绿”陆续上市 售价每斤过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