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集聚科研力量赋能现代农业 打通农业产业发展卡点和堵点
2023-01-11 作者:蚂蚁生活网 【 字体:大 中 小 】
在福建光阳蛋业蛋鸡养殖场,一款外观“呆萌”的机器人正沿着预定轨道,对每一排鸡笼里的母鸡进行可视化巡检,后台的蛋禽养殖数字化平台上,显示着鸡舍温度、湿度、光照、病死鸡分布点等数据。
“这是全球首个商用蛋鸡养殖机器人,名为‘木鸡郎’,在它的帮助下,一名饲养员可管理15万只鸡,降低人工成本50%以上,轻松实现数字智能化养鸡。”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木鸡郎”是福建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成果之一。为了打通农业产业发展卡点和堵点,3年来,福建省集聚科研力量,组建了水稻、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生猪、家禽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科研团队建设、技术攻关、示范推广等工作,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科研团队能力得到新提升
“不管什么时候有病虫害,李站长都是随叫随到,有时候早上5点多就到田间来看我们的花菜。”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花椰菜种植户张承库说,这些年收入不断提高,李站长功不可没。
张承库口中的李站长是福建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屏南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李关发。“1996年,我从农校毕业,看到村民费尽了心思种地,但是收成欠佳。我就想,应该为家乡的农业做点什么。”李关发告诉记者。
前期,李关发的工作举步维艰,科研条件差、资金少,工作得不到重视。随着福建省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力量的建设力度,李关发的科研环境大为改观。“人手增加了,资金有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更有底气了。”李关发说。
在李关发团队的努力下,屏南县花椰菜亩产由原来的750公斤达到现在的2750公斤,广大农户收益大增,科研团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针对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产业技术体系设置1个首席专家工作站、2-4个岗位专家工作站和5-10个综合试验推广站,每个工作站(推广站)由3-4名成员组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9-2021年,共安排省级体系专项资金6685万元,每年每个首席专家工作站补助40万元、岗位专家工作站补助25万元、综合试验推广站补助20万元。
3年来,福建省农业科研团队的能力得到新提升。建立了7个首席专家工作站、27个岗位专家工作站和63个综合试验推广站,拥有中高级职称农业专家385名;建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工作责任制,每年制定一套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7个体系创新与推广团队已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个,个人荣获省级以上荣誉(奖励)12人次。
农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27份优特亲本、18个优特品种、108个优质新品种……这组数据是3年来福建省在水稻体系取得的技术成果。
品种良种化,迎来粮满仓。“近年来,科研单位的创新提升了良种质量,农民种粮收益更可观。”三明市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曾明星说。
在三明市,制种技术突破有效带动了当地种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授粉后及时割除父本,提高了母本单产;稀泥育秧、母本印刷播种、父本机插母本直播、父母本同步直播等技术,提高了制种机械化水平;“烟叶-制种”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还解决了“烟、种”争地矛盾。
一批新品种填补了产业空白。茶叶体系通过开展优异茶树种质杂交创新,鉴定筛选出香、味优异杂交创新种质3个,其中创新种质“金圆春”已提交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填补了福建省特早、多毫、高香型茶树品种短缺的空白;蔬菜体系引进了新品种1661个,设施瓠瓜和茄子新品种填补福建省设施专用品种的空白;食用菌体系选育双孢蘑菇新品种3个,其中双孢蘑菇“福蘑55”新品种产量高、不易褐变、菇质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一批新技术带动品质提升。食用菌体系研发银耳液体菌种生产及快速检测技术,解决了银耳菌与香灰菌比例失衡造成出耳不均匀等问题,产出的银耳子实体蒂头小、产量高;生猪体系疫病防控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一套非洲猪瘟防控实用新技术,进一步保障了猪群健康和猪肉食品安全;茶叶体系自主研发了甲虫膏药阻隔法防控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新技术,有效破解了病虫害绿色防控难题。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批农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福建逐步摆脱人多地少的发展困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现代农业,为全方位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应用有了新成效
紫灵芝,长在深山老林里,它是老一辈人口中的“仙草”,也是福建人口耳相传的“菌王”。品质不稳、形态不美、出芝率低是紫灵芝产业发展困境。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大量试验研究,在试验熟化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控氧保洁”小拱棚提质增效技术,为紫灵芝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运用‘控氧保洁’技术,紫灵芝出芝率达到95%以上,与常规栽培相比提高20%,而且品质和形态保持稳定。”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平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钟礼义指着一株迎风挺立的紫灵芝说,新技术应用规模达1.3万亩,新增效益2200万元。
3年来,福建省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茶叶体系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实现节本增效增收8.4亿元;水果体系通过水果优良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研发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4700多亩,辐射带动13多万亩,节本增收1.38亿元;水稻体系推广优质稻及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亩增收180元,新增经济效益38.7亿元。
生态效益不断释放。蔬菜体系通过连作障碍土壤改良、轻简化基质栽培、推广新型农药等技术和模式,农药与除草剂减少8.2%,化肥使用量减少12.8%;食用菌体系大力推进农林下脚料、菌渣资源化利用和废菌袋回收利用效率,累计利用农林下脚料53万吨、菌渣32万吨,回收废菌袋20亿个,实现农业低碳生产和良性循环;家禽体系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基地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98%,产品质量合格率99%。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各体系通过田间公开课、直播讲授、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了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创建了一系列名特优品牌,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增收。如“闽西情”“芹峰淮山”“福清尖椒”等26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取得认证;建立了尤溪联合梯田、屏南龙潭和浦城莲潭稻田田园观光综合体,契合了社会公众对稻田与耕读文化需求,有力带动了农旅融合,社会公众反响良好。
据统计,3年来,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选育新品种172个、引进新品种1787个、审定新品种38个,研发新技术(含设施、机具)84项,推广品种188个、技术82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43期、受训人员164万多人次,推动七大特色产业实现节本增效增收达300多亿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见习记者 李红波)
(责任编辑:孟君君)猜你喜欢
漂洋过海“一粒粟”
云南普洱:别样伴手礼 寄托一样情
数字赋能 柚农“智”富
台州有哪些工艺品 浙江台州特产
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杨梅60元一颗出口迪拜?当地果农回应
硕果累累 特色产业迎丰收
用“工业锅”炒好预制大菜: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
尼勒克县:早熟苹果飘香盈满枝 果农喜迎丰收忙采摘
新疆喀什:税收红利“添翼”维吾尔中医药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