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地方特产

仓廪实 日子旺 腰包鼓 新农业让山区焕发新生机

2022-07-15 作者:蚂蚁生活网 【 字体:

盛夏的寒风吹过甘肃中部连绵的山丘,麦浪在梯田上层层滚动,一派丰收的景象。通渭县马营镇是甘肃省全县最大的乡镇。可是从前,马被山困住了,靠天的人只能望着眼前的山叹气。

山困马营,也塑造了马营人顽强的性格,“靠山吃山,靠山求地,靠地求粮”。90年代以来,马营镇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修筑梯田,化弊为利。陡峭的山脉已成为肥沃的农田。

这座山一定在海湾深处。马营的深山包含许多山间海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马营山区梯田层层铺砌,隐藏耕地26.8万亩,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高产区。“马营镇很少有废弃土地,因为便利的农业道路交通和平坦的梯田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马营镇镇长杨景凡说。

梯田修好了,机器上山了。近年来,马营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机械化链条。每年小麦收割时,马营镇的街道上都挤满了收割队,场面非常壮观。

农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改善,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促进农业发展,以产生实际效益。杨“不能呆”在办公室里,一有时间就跑到村里。近年来,他走遍了马营镇234个村民小组。因为他总是在田野里奔跑,他的鞋子和裤腿总是沾满泥土,被普通人亲切地称为“泥脚市长”。

马营山根据不同区域划分为小流域。“每个小流域都应该成为粮食主产区。”杨每次到村里,都会对村干部和村干部说:“种什么合适,尊重自然,尊重作物生长规律,让土地充分发挥效益和价值”。

72岁的李是长川县梁下马曲社的一名农村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种植者。在长川梁湾,有30亩梯田种植春小麦。“不满”,他还把村里的土地转让了,种了15亩玉米、20亩土豆、5亩亚麻,以及蚕豆、小杂粮。。。

李一生面对群山,年复一年地在海湾的梯田上劳作,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个粮食收获季节都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我的粮食储备足够我的家人吃三到五年。”看着粮仓里堆积如山的各种粮食,李非常自豪。

经过精心培育,马营镇现已拥有多种粮食作物和科学的种植方法。随着种植业的健康发展,马营镇的养殖业也在蓬勃发展。

王,90后一代,原本在国外工作,婚后留在家乡。他从父亲王那里接过了山湾30多亩梯田,种上了冬小麦。短短几年时间,他购买了不同类型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将40多亩种植燕麦的土地转让给村里的4位留守老人,饲养了10多头奶牛和30多只绵羊。“家里有3万公斤粮食,每年养殖收入10多万元,所以生活很滋润。”。

在马营镇,像王这样回家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回到他们在斯里兰卡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引进科学方法,发展大规模集约生产,并改变了古老山脉的面貌。

“马营镇农业总产值2.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业产业人均年收入6333元。全镇种植饲草6万亩,农民8900人。”对于全镇的农业发展来说,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马营镇是通渭农村粮食种植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通渭山区焕发着勃勃生机。勤劳的通渭人正在精心耕耘这片古老的土地。家家户户的仓库都很坚固,日子过得很好,人们的口袋一天比一天鼓。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马福春通讯员张虎强)

(主编:孟俊军)
阅读全文